醫工交叉 構建醫療器械行業完整閉環
從一根小小小的手術縫合針,到人工智能輔助麻醉機器人,各種醫療器械的開發生產,都是關乎國計民生的“大健康”產業。為破解我國醫療器械領域高度依賴進口的現實問題,今天,長于上海理工大學、上海交大醫學院與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上海新微科技集團聯合共建“醫療器械創新與轉化平臺”,以期匯集校、企、醫、監、研多方資源,以醫護重大需求為導向,開展多學科交叉研究,重點開發進口依賴度高、臨床需求迫切的高端醫療器械或醫療材料,實現醫療裝備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打造“醫院,高校-研究院-企業-醫院”的醫療器械產業閉環。
在“后疫情時代",面對發達國家可能實施的生物醫藥技術和配套服務的封鎖,加快高端醫療器械的國產替代和自主創新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而高端醫療裝備的開發涉及臨床醫學、光學工程、生物醫學工程、機械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工程、系統科學與工程等眾多學科技術的綜合應用,這些跨領域復雜問題的解決必須依靠醫工交叉。
上海理工大學瞄準了大健康產業的“藍海”,開辟出醫工交叉的新航道--這里有顯示效果國內d-的裸眼3D臨床手術顯示器,有得到全球醫學界權威學術刊物《柳葉刀》認可的火鷹支架,有可拍攝數萬張高清照片的磁控膠囊內鏡機器人,有打破吉尼斯sj紀錄的大雙足機器人,還有智能康復器械、3D打印生物材料、AI輔助影像識別與診斷..從自發到自覺,從分散到規模,醫工結合的技術攻關在上理工蔚然成風。而這些技術攻關項目也正是醫生們熱切期盼與科研院所和產業界攜手解決的。
共同的價值追求先是讓上海理工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走到了一起。2019年9月,上海理工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聚焦醫工交叉,共同發起建立“醫工交叉創新研究院”。僅僅半年時間,在這個平臺和機制培育下項目成績斐然--混合現實手術導航系統為主刀醫生提供虛實疊加的血管位置定位導航功能,已完成多例肩背部及腿部游離皮瓣切取術;以材料創新打造的“升級版”手術高頻電刀,不僅使用安全、舒話,而且能夠防止組織黏連,已在醫院開展動物實驗.……一項項醫工交又新技術即將步入臨床應用,逐步形成健康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席列:5個項目處于產業化落地期、14個項目處于產業化轉型期、38個項目處于培育期。
"我們和上理工的合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這些舉措打通的是醫工交叉的'前半場’,也就是提出臨床需求、找出臨床問題并進行研究。對醫工交又來說,更重要的還有'后半場’,也就是成果轉化,這才是醫工交叉合作的真正落腳點,也是我們真正掌握醫療技術、醫療設備和藥物領域核心技術的關鍵所在。”中科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國強談道。
正如陳國強所說,從需求到研發,從研發到制造,從制造到產品,是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三鏈融合的系統工程。如何讓“儲備池”的項目真正孵化成“醫生用得順、百姓用得起”的醫工交又成果,還需多方力量的匯聚。
上海微系統所的加盟正當其時。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作為上海集成電路產業的“領頭羊”,攜上海新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共同進軍醫療產業,致力于傳感器等核心技術在醫療器械領域的轉化和應用。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攜手,而是順應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趨勢,贏得大健康產業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選擇。從項目“儲備池”到“孵化臺”的這段路,有了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和上海新微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的加盟,將為醫工交又項目后續的快速落地注入硬核的產業力量。
對此,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副所長謝曉明表示:“我們將瞄準臨床醫學前沿和高端醫療裝備科技創新關鍵技術支撐需求,積極導入前沿創新資源,推動關鍵學科研究和支撐性信息技術的突破,盡快實現醫療裝備的自主可控和產業升級。
上理工校長丁曉東表示:“在上海市、楊浦區的大力支持下,“環上理’醫療器械產業帶的藍圖正在徐徐展開丟工交叉的完整鏈條必將崛起為特色鮮明、功能強大的產業供給體系,推動中國醫療器械不斷走向高端化、精細化、品質化,為人民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看看新聞Knews記者:周云 實習編輯:鐘郁林 )
更多新聞